2.5 此路不通 1. 路不通行 說到這題目,令我想起小時候流行的一句流行標語﹕「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被修改了標點符號,成為俏皮話﹕「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這句話現在已沒有人說了,但從此看來,似乎以前的人很喜歡在死巷小便,否則不會有這句老標語了。我猜想是因為死巷的行人不多,沒人看到,引致沒公德心的男人不時在此小便。 無論如何,正如有人出生,也有人死亡,既有路徑的通行,也自然會行不通的時候。 說到這裏,得加上一個老掉了牙的笑話,這在我小時候,聽過無數次,但到了長大之後,卻一次也沒聽過。雖然這與本書的主題無關,而且也不怎樣好笑,但由於以前大過流行,寫出來,目的是為了「迷因傳承」。也可以說,這是「夾帶私貨」。 話說有一個牌子,寫著﹕「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有人加了標點符號﹕「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小便。」 中國自古以來,已有標點符號,有用「。」,有用「、」,稱為「鈎識」,或「句讀」,但非常態。早在清朝之時,趙恬養編撰的笑話大全《增訂解人頤新集》已有說過「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這句話,可以用不同的句讀,解作不同意思,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等等,「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等等。 我唸小學時,課本即有這句話。我想是民國時期的課文,用來推廣新式標點符號,一直流傳至我的年代。話說在民國初年,一些知識分子發明了新式標點符號,即是我們現在使用的那一種,1919年出版了第一本使用標點符號出版古典書籍,就是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明年,則出版了加上了新式標點符號的古典名著《水滸傳》。 到了今天,標點符號已成為了中文書的標配,因此,以上的老笑話也就不適用了,只有作為「迷因傳承」,我方才記錄下來。
2. 崩 「崩」是一下子的,例如「皇帝駕崩」。像前述的大清王朝,雖然經過了同治中興,這只是中短期的「逆熵」行為,這好比一隻暴跌中的股票作出技術性反彈,儘管反彈幅度可能強勁,卻並無法扭轉其下跌的大趨勢。而其反彈的動能,也在1895年和日本打的甲午戰爭、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非但喪失殆盡,還嚴重透支了。 換言之,它已經「變壞」了,其崩潰也是必然,只是或遲或早,就是不在1911年,也肯定會在這時間的附近,出現大同小異的崩潰,導致整條路徑的覆滅。這好比一個瀕臨爆發的活火山,可能會因一些突如其來的原因,例如天氣的急劇變冷,稍為延遲,但這延遲不會太久,皆因它的爆發能量已然存在,其爆發只是時間問題。 在上世紀70年代,蘇聯曾經是世界二大強國之一,幅員總面積超過2,20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的1/6。人口高達2.86億,位居世界第三,而且教育水平極高,科研能力也在位居前列,是世上第一個發射人造衛星,和第一個載人上太空的國家。根據不同的計算方式,其G.D.P.達到了美國的四成至七成。至於其軍事力量,只僅次於美國,但核武器則有4.5萬枚,世界第一。 說到其影響力,有波蘭、東德、捷克、匈牙利、古巴、越南、朝鮮等多個附庸國,而且憑藉其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在秘魯、墨西哥、委內瑞拉、玻利維亞等地均有友好的共產主義游擊隊。 誰也料不到,這個強大得令到全世界戰慄的蘇聯,到了1985年,其新領導人戈巴卓夫上台後,一年後,即承認自身的制度出現了缺陷,並且進行大規模的改革。這改革反而加速了它的崩潰,在1991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瓦解,相等於其15個加盟共和國的實質獨立,誰也想不到,距離戈巴卓夫聲稱是「新思維」的改革只是短短的5年後,這個張牙舞爪、令人畏懼的強國,居然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崩潰了。
3. 壞 「壞」是逐漸的過程,例如「食物變壞」。在前面,我已用「地球自轉變慢」來作喻作路徑「逐漸變壞」。 英國史家吉朋(Edward Gibbon,1737年至1794年)在1776年至1788年出版的6大冊《羅馬帝國衰亡史》(w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講的正是羅馬帝國從西元二世紀的全盛時期,因喪失民主政制而變成了君主專制,軍人安逸奢侈因而令到軍事力量下降,以及蠻族入侵等等原因,政權逐漸敗壞,直至在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的穆罕默德二世(1432年至1481年)所滅亡。 周朝時,貴族遵守一系列的自律方式,稱為「禮」,至於「樂」,則是通過音樂去達到共同體內部的和諧關係,我猜測是大家定期聚在一起,去「jam歌」,以促進感情,皆因音樂有著催眠作用。 到了周朝中期,大家都不再遵守「禮樂」這了。因此,《論語‧陽貨》說﹕「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以上這句話被結合為「禮崩樂壞」,根據《百度百科》的說法﹕「指周代封建制度的規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寓意社會制度和文化秩序遭遇重大變局,亟需內聖外王之人改進。」 羅馬帝國的衰亡和周朝的「禮崩樂壞」,都是路徑不通行的狀況。
4. 崎嶇 從某層次看,只要肯走,路徑是沒有不通的。 江戶川亂步(1894年至1965年)寫的《少年探偵団》是一系列的偵探故事,情節簡單,給小孩子看的,主角是著名偵探明智小五郎,和少年探偵團的團長小林芳雄。其對手集集不同,不過有一個相同歹角不時出現,名叫「怪人二十面相」。劇情我忘光了,只記得他死掉了又復活,死掉了又復活,劇情頗為無厘頭。不過,這角色在日本應該是家傳戶曉的人物,也許比明智小五郎更有名。 按﹕江戶川亂步本名「平井太郎」,其筆名取材自美國推理作家愛倫玻(Edgar Allan Poe 1809年至1849年),假名寫作「エドガー・アラン・ポー」﹕「江戶」(えど)就是「Edo」,「川」(がわ)是「Gawa」,「亂步」(らんぽ)則是「Ranbo」。 現在小說作家北村想把這故事重寫成《完全版‧怪人二十面相・伝》,2008年拍成電影《K-20 怪人二十面相‧伝》,由金城武飾演「遠藤平吉」,即是「怪盜二十面相」。 話說在這部電影中,遠藤平吉學習盜技,其中的一項技能是跑直線。所謂的直線」,是水洼照踩過、大廈照攀過……當他練成了,便成為了無所不能的奔跑好手。這相當是「跑酷」(parkour),也即是「城市疾走」的幻想版,這有利於偷盜後逃跑。另一部電影《戇豆先生》(Mr Bean)也有類似的走法,當然是搞笑版。 從這角度看,路徑永不會完全不通,只看替代的是甚麼,是更好,還是更壞﹕羅馬帝國滅亡了,由奧斯曼帝國取代了,蘇聯沒有了,分裂成15個國家……人們縱是沒有貨幣,也可以用以物易物的方法,來作交易。 貨幣是路徑,從宏觀層次看,以物易物也是路徑,不過,後者當更崎嶇難走。究竟崎嶇的路徑算不算路徑,正如遠藤平吉和戇豆先生的路徑算不算路徑,這也許是見仁見智的答案了。
5. 挑戰與回應 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至1975年)是英國歷史學家,出版了12巨冊的《歷史研究》,把世界歷史劃分為29個文明,並且得出結論﹕文明得以崛起的原因,在於它的領導人成功地回應了客觀環境的挑戰。這有名的理論稱為「挑戰與回應」(challenge and response)。 他認為任何民族、文化、組織與運動均有面對「挑戰」,可分為「自然環境的挑戰」和「人為的挑戰」。至於「回應」的方法,則一共有4種﹕倒退回過去、白日夢式的憧憬、封閉自己、 把危機轉化成有利於未來發展的元素。 不消說,只有用上最後一種,才能正確應付危機。而沒法子有效「回應」危機的,就就只有滅亡了。 |
目錄 | 書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