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優化 1. 翻來覆去說同一概念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覺,這幾章所講的幾個概念﹕折舊、維修、翻新、優化等等,都是差不多的概念。沒錯,我曾經想過,把這幾個概念寫成一章,但又覺得好像不大妥,想來想去,還是覺得分寫成幾章,讀者可能更易理解。 其實很多理論性作品,或者幾乎是全部,包括不同學科在內,都只是翻來覆去,用不同的角度,去說一個相同的概念。然而,如果用不同的角度去講,則更能顯出這理論的完備性。 正如前文講過,「路徑」只是一個近似的模擬,如果這模擬可以適用於更多的狀況,則代表了它更能對事物作出更佳的描述。從這方向看,翻來覆去同不同角度說同一概念,也是有益和有建設性的。 本章的主題是「優化」,它和「維修」、「翻新」的分別,是你不用等到它「舊」了,才去「優化」。 事實上,優化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這好比一條路徑,並不需要因為變得陳舊或崩壞,才會作出改變,有時候,可能是加裝路燈,又或者是把路面換上了更優質的柏油路,又或者是在路徑旁種上顏色鮮艷的花朵,也是優化。
2. 強化 經過了3次的獨立戰爭,1921年,阿富汗終於成功獨立,由在1919年已在位的阿曼諾拉汗(Amanullah Khan1892年至1960年)繼續當「埃米爾」,也即是酋長。1926年,阿富汗從酋長國改為王國。1929年,他在政治鬥爭中失敗,流亡到印度。 又經過了好些政治鬥爭,由原戰爭部長穆罕默德‧納第爾‧沙阿(Mohammed Nadir Shah,1883年至1933年)得到王位。1933年,他被刺殺,由其兒子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Mohammed Zahir Shah,1914年至2007年)接任,直至1973年,被其表弟薩德爾·穆罕默德‧達烏德‧汗(Mohammed Daoud Khan,1909年至1978年)推翻,後者廢除了君主立憲制度,成立了「阿富汗共和國」,並成為第一任總統。 獨立以來,阿富汗積極推行西化政策,在1923年制定了憲法,規定實行君主立憲政體。這憲法廢除了一些封建習俗,擴大了人民的自由。 政府建立了男女都可就讀的新式學校,並廢除了一些古老習俗,比如針對婦女的服飾規定,將實物稅改為貨幣稅,把部分國有土地出售給私人,以促進私有產權,還開始建造工廠,打造工業。 當時,由於傳統的伊斯蘭教法,婦女地位極低,不允許在公開場合抛頭露面。政府先是聘請了女廣播員,在國家電臺進行廣播。宗教法典可沒禁止女人播音,因為在訂立教法時,根本沒有收音機。過了一段時間,聽眾習慣了女播音員的聲音,阿曼諾拉汗再讓他的王后和公主不穿罩袍,在公開場合露面。當民眾熟悉了王室女眷們不穿罩袍,普通女性在大街上不穿罩袍行走,阻力就小得多了。 到了60年代,社會風氣已相當開放,首都喀布爾街頭婦女穿著打扮,和西方國家差不多。這些作法對於政權穩定不一定有幫助,但西化/現代化肯定有助於其在外國人的心目中建立形象,好比在路徑旁種上顏色鮮艷的花朵,是美化,是強化,也是優化,亦可以稱為「提升軟力量」。 提升軟力量也可以是提升人民的智力層次,例如從8世紀中葉起,至10世紀,歷時約二百年,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大力贊助將古希臘、羅馬、波斯、印度等國的學術典籍,譯為阿拉伯語,史稱為「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這也有賴於造紙術的快速進展,使得大規模翻譯運動成為可能。 有趣的是,在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歐洲因為文本早已失傳,只有把翻譯成阿拉伯文的古典文本,重新譯成拉丁文,這也是現時很多西方古典文本的所源。
3. 劣化 有時候,你的心裏意圖作出改革,優化路徑,但往往事與願違,變成了劣化,也是常有的事。像前述的阿富汗共和國總統達烏德,因為越來越西化,親近美國,疏遠了強大的鄰居蘇聯,因而令到在1978年,蘇聯支持其反對者發動政變,推翻了政權,另外成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國,並把達烏德殺死了。 在中國的宋朝的宋神宗(1048年至1085年)執政期間,「參知政事」,也即是其中一位宰相王安石(1021年至1085年)推行了多項新政策,意圖改革多年以來的積弊,由於這段期間的年號分別為「熙寧」和「元豐」,因此又稱為「熙寧變法」,或「熙豐變法」。 王安石的變法雖然決心甚大,聲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是得出來卻只有反效果,人們歸咎於王本人剛愎自用,任用非人,以及「求治過急」等等。後世把這變法視為本意雖好,但結果卻事與願違的典型個案。 阿富汗戰爭從2001年打到2021年,足足打了20年,參與者除了美國,還有英國。在這段期間,有457名軍人在阿富汗死亡,還沒計算那些自殺的人數。不消提,英國人殺害了數千名平民,以及數量更多的武裝分子,總成本超過370億英鎊。 Frank Ledwidge是英國University of Portsmouth的Faculty of Business and Law的高級院士,他曾經作為軍人在波斯尼亞、科索沃、伊拉克、阿富汗服役。他在2011年出版了一本叫《Losing Small Wars: British Military Failure in Iraq and Afghanistan》的書,並在2018年再版。 書中指出﹕1757年3月14日,當時英國正在打「七年戰爭」,皇家海軍最資深的海軍上將之一John Byng因「未能盡最大努力」,帶領海軍,去奪取地中海的Menorca島,因而被帶到戰艦甲板,被迫跪下,並由海軍陸戰隊行刑隊槍決。 相比之下,自2001年以來,英國在幾場戰爭中的指揮官都失敗了。然而,他們有充分的理由期待自己將來擔任非執行董事、慈善機構主席的職位,或在私人安保公司找到豐厚回報的工作,或擔任中東某些國家的戰略顧問。 從1757年至今天英國軍方對於戰鬥不力的將領的對待方法,毫無疑問,今天的確更為人道,更為「文明」。可是,從戰鬥力的角度去看,這些年來的「路徑改變」無疑是劣化了,而非優化。
4. 提升管理質素 要優化路徑,好比要搞好一個共同體,有一萬種方法,寫一萬年也寫不完。本章只會略述數種,好讓大家心中有一個印象,明白基本概念。 其中的一個方法,是把管理人員的質素提升,從而提高管理質素。 「Meritocracy」(菁英政治)這名詞是由政治家Michael Young, Baron Young of Dartington (1915 年至2002年)所發明,這是來自他的一本作品《The Rise of the Meritocracy》的內容,意即經濟產物和政治權應由個人才能和功績去作出分配,而非由財富或階級去決定。
5. 殺死對頭 另外一個有效,但可能比較殘忍的方法,是把潛在破壞路徑者,以及潛在製造出另一條新路徑的競爭對手,統統殺光﹕既然沒有新路徑,人們便不可能有所選擇,只能使用我的路徑了。 根據《維基百科》,「卡廷大屠殺」是﹕「蘇聯秘密警察機關內務人民委員部在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於1940年4月至5月間對蘇軍入侵波蘭時俘虜的波蘭戰俘、知識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務員進行的有組織的大屠殺。此次屠殺起源於拉夫連季·貝利亞的關於處決所有波蘭軍官成員的提議,正式文檔於1940年3月5日由包括總書記約瑟夫·史達林在內的蘇共中央政治局簽署批准。遇害人數估計約為22,000人,最常見的數字為21,768人。」 這事件的發生地點是在卡廷森林和哈爾科夫監獄,主要針對的是波蘭的菁英階層,除了軍官、士官,還有大學教授、醫生、律師、教師、工程師、記者、飛行員等。這慘劇是由蘇聯的死對頭納粹德國揭發出來,然而,這是五十步笑百步的行為,皆因二次大戰時,德國也曾攻佔波蘭。它有一本手冊,羅列了六萬多名波蘭菁英,當它正式佔領後,便有系統的去搜集手冊上的人物,逐一處決。 這當然也是有效的方法,至少令到波蘭在可見的將來一蹶不振,成不了威脅。至於幾十年後,波蘭人向兩國沒完沒了的控訴,當事人已經全部仙去,也管不到了。
6. 除根 2021年,加拿大卑詩省印第安兒童寄宿學校的舊址,挖掘出超過二百具兒童遺骸,年紀最輕僅3歲。 這寄宿學校是屬於「Indian residential school system」的一部分。1828年,第一所原住民寄宿學校建成,由教會管理,將原住民兒童強行帶離家庭,被勒令不能信奉自己的宗教,不能講自己的語言,也不能穿他們的傳統服飾,甚至不能吃他們的傳統食物,原有的名字也禁用,必須改上一個英文或法文名字。至於不遵從者,會被施以酷刑,也少不了大量的強姦和孌童等等狀況。 由於他們從此與家庭斷絕了關係,因此被殺害了,也沒人知悉,故此才會出現大量被殺掉的慘劇。據說,原住民族常見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酗酒、濫藥和高自殺率等等,與此直接關係。 加拿大政府在1876年通過《The Indian Act》,把同化原住民的政策合法化和恆常化了,表面理由是幫助原住民兒童融入社會,並成為具有教育背景與投票權的公民,其後,教會在全國各地大量開設學校,數目在1931年到達高峰,總共80間,其中有44間隸屬羅馬天主教會。 從當時至1990年,大約安置了15萬人就讀,至少有六千名兒童後來被發現死亡。這自然也只是冰山的一角。加拿大政府在1997年關掉了最後一間原住民學校,直至2008年,方才為此事道歉。 在這方面,加拿大是比較「落後」。美國在十八世紀末期已經這樣做了,在1819年,它通過了《Civilization Fund Act》,鼓勵社會團體辦學去把印第安人教化成為文明人。在美國,這些學校叫作「Native American boarding schools」,或「 Indian Residential Schools」,至少有過367間,住校死亡人數有4萬人。奧克拉荷馬大學教授Tabatha Toney Booth在一篇有名的論文的題目把這政策形容得淋漓盡致﹕「平過子彈」(cheaper than bullets)。 這其中以Richard Henry Pratt準將(1840年至1924年)在賓夕汎尼亞洲開辦的「The United States Indian Industrial School in Carlisle」最為有名。Pratt懷著一片善心,認為要挽救印第安人不被滅絕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他們全都同化,因此說出了「Kill the Indian, Save the Man」的名言,又講過「A great general has said that the only good Indian is a dead one. In a sense, I agree with the sentiment, but only in this: that all the Indian there is in the race should be dead.」 Pratt收了國家經費來辦校,以軍法治校,居然辦出了最成功的原住民學校,不少後來進入了政府,甚至是當兵。這學校原址也即是今日的「United States Army War College 」。 原住民寄宿學校在1973年到達高峰,當年一共有6萬名學生,然而迅速在1975年通過了《 Indian Self-Determination and Education Assistance Act》,廢除了強迫同化教育,1978年通過了《Indian Child Welfare Act》,廢除了強迫性寄宿。2007年,仍然有9,500名原住民兒童分別在二十多間原住民寄宿學校就讀。 原住民並非使用加拿大設立的路徑,如果任由他們撫養其子女,必然會教導出不遵守路徑的下一代,一代又一代的傳下去,沒完沒了。因此,把其下一代取過來,殺掉,或同化,均是「優化」路徑的方式之一,也是以前常用的方式。 |
目錄 | 書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