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岔路 1. 未選擇的路 河流有分叉,道路也有岔路。美國詩人Robert Frost(1874年至1863年)在1905年,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叫《The Road Not Taken》(未選擇的路)﹕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yellow wood,And sorry I could not travel both/And be one traveler, long I stood/And looked down one as far as I could/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黃色的樹林裡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Then took the other, as just as fair,And having perhaps the better claim, Because 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 Though as for that the passing there/Had worn them really about the same,」 「但我卻選擇了另一條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雖然在這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And both that morning equally lay/In leaves no step had trodden black. Oh, 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 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那天清晨落葉滿地,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歎息把往事回顧: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在政治的世界,或者毋寧說是在人生,總會遇上無數的岔路,無時無刻得要作出選擇路途的決定。在1945年的中國,人民面對共產黨和國民黨兩條不同的路徑,終於,在1949年,他們選擇了前者。在1775年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可以選擇像加拿大般,留在英國,繼續當其臣民,但13殖民地的人民卻選擇了反抗英國,脫離而獨立。然而,在這13殖民地的人民,也有頗不少數目的人支持英國,當獨立戰爭打完,13殖民地取得勝利後,這些人遂逃到加拿大去。
2. 偶然性 由於未來是永遠不可知,你以為制定了路線,決定了一生要走的路徑,可是,往往事與願違,要不是你所規劃的路線走不到你心目中的目的地,就是你根本走錯了路。或許我們可以說﹕歷史/未來/世事充滿了偶然性,只有骰子擲下來,方才知道結果。 1825年,巴西從葡萄牙獨立了出來,自成一國。「Rio Grande do Sul」是巴西的省份,意即「南方的大河」,面積約28萬平方公里。它的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產品是「牛肉乾」(charque),但因國家的自由貿易政策,和鄰近的巴拉圭和阿根廷搶奪市場,競爭激烈。 1936年,在來自意大利的革命專家加里波第(1807年至1882)的支持下,2位軍事將領,Bento Gonçalves (1788年至1847年)和Antônio de Sousa Neto(1801年至1866年)發動獨立戰爭,史稱「Ragamuffin War 」,葡萄牙文是「Guerra dos Farrapos」。「Farrapos」即「Ragamuffins」,意思是「衣著破爛的街童」,皆因這場戰爭的參與者,那些以賣牛肉乾為生的人統稱為「Gauchos 」,喜歡把穿著的皮革的邊緣剪成一條條,嗯,現時也不時見到這種設計,在衣服、在手袋均有,總之,因此他們被稱為「Ragamuffins」。1832年,Gauchos成立了以「Ragamuffin」為名的政黨。 明年,獨立分子成功立國,建立了「里奧格蘭德共和國」,葡萄牙文為「República Rio-Grandense」,即「大河共和國」。Bento Gonçalves成為了第一任總統。這國家曾得到英國、法國、烏拉圭的承認,不過無法維持,終於在1845年簽定和約,重新歸入巴西,所有獨立分子均獲特赦,既往不咎, 查在十九世紀,南美洲爆發了多宗獨立戰爭。墨西哥獨立戰爭從1810年開打,1821年成功從西班牙獨立出來。2年後,這其中的瓜地馬拉、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達黎加等5個邦,加上聯邦特區「新瓜地馬拉」,即今日的瓜地馬拉市,又從墨西哥獨立出來,成立「中美洲聯合省」,明年易名為「中美洲聯邦共和國」。 1838年,中美洲聯邦共和國解體,其中的哥斯達黎加獨立成國。於是,這個在當時既沒有硬力量,也沒有軟力量,亦沒有金力量,面積只有5.1萬平方公里的小國,忽然成為獨立國家。 República Rio-Grandense的實力遠比哥斯達黎加強得多,它的對手葡萄牙的力量,相比起哥斯達黎加的對手西班牙,更加是不可同日而語。可是,為甚麼前者失敗,後者成功?在事後,我們可以找出一萬個理由,去說明前者做錯了很多事,因而失敗,後者卻有很多成功因素。可是,從另一方面看,難道前者完全沒有成功因素,後者也沒做過錯事嗎? 總括而言,未來永遠是岔路,而岔路永遠充滿了偶然性,骰盅一天不揭開,一天不知道結果。一旦骰盅揭開,則永不回頭,永不可能回帶。這正如Robert Frost所說的﹕「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I doubted if I should ever come back.」
3. 岐路 看字典,可發現「岔路」和「岐路」是相同的意思。從字面上,「岔」是「分」和「山」,即是山左和山右各有一條路,看你想走哪一條。「岐」是「山」和「支」,即是山路出現了不止一條支線,看你想走哪一條。可是,實際應用上,「岐」有強烈的「走錯路」的意思,因此才會有「誤入岐途」這成語。 然而,既然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一天骰盅未揭開,我們焉知這將是未來的主幹線,抑或是通往死亡的岐路呢? 孫文(1866年至1925年)早在1890年,已自言「革命言論之時代」,但直至1894年1月,他親自上書李鴻章(1823年至1901年),吃了閉門羹,因而吃了秤砣鐵了心去搞革命。 當時的清朝政府正值中興年代,1894年7月25日,和日本開打了「甲午戰爭」。清方初戰慘敗,日方在11月21日在旅順展開大屠殺、搶劫、強姦,遇害人數估計二千餘到二萬餘人之間。3日後,孫文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第一個現代革命團體,興中會。 然而,在這時候,清日兩國尚在戰爭當中,直至明年3月7日至9日的「田莊台決戰」,清方才全面敗北,並簽下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縱然如此,在當時中國政治的主軸,仍然是「扶清滅洋」。擺在孫文面前的,似乎是一條錯誤的岐路,仿如Robert Frost說的﹕「但我卻選擇了另一條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雖然在這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1898年,由慈禧太后(1835年至1908年)默許、光緒皇帝(1871年至1908年)主導的「戊戌變法」告吹,1900年更因縱容反西方的義和團攻擊西方領事館和僑華人民,而招致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奧匈帝國、意大利等八國聯合軍隊攻入中國,王室倉皇出逃,北京城被搶掠一空,事後簽下了更加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其中還加入了比利時、西班牙、荷蘭這3個沒加入戰爭,但受到了損失的國家,也來索償。 直至這時,推翻清朝的革命黨方才成為了主流。可是,在孫文成立興中會的那一刻,在岔路面前,誰又猜到在短短幾年後,前面看來是岐路的通向,居然會是康莊的主幹線呢?這就像余華在小說《兄弟》所說﹕「……從一條寬闊大路出發的人常常走投無路,從一條羊腸小徑出發的人卻能走到遙遠的天邊。」
4. 支線與岔路 先前我們講了「支線」,本章的主題是「岔路」,這兩者究竟有甚麼分別呢?分別可大了﹕你明知有「主幹線」,才會知悉這就是「支線」,不管你走的是主幹線還是支線,你是完全掌握到路徑的。 然而,「岔路」之所以出現,就因你手上沒有地圖,不知路將何往,因此也無法繪製出路線藍圖,因此才會認為這是「岔路」。相反,如果你很明確地知悉路線,則在你面前的路徑,表面上看來有不同的支線,可是,你明知要走的是哪一條路,嚴格來說,這並不算是岔路。 正如前面所言,岔路是不知未來、掌握不了路線,才會出現的狀況。有關「預知未來」,最凄迷的故事是﹕ 「卡珊多拉」(Cassandra)是「Alexandra」的原形字,她是木馬屠城記的受害國特洛伊的公主,是國王Priam與王后Hecuba的第三個孩子,大哥是城中武功最高的Hector,二哥是因勾引阿伽門農美麗的妻子Helen而惹來戰爭的Paris,Paris的希臘名字叫「Alexandros」。荷馬在史詩《伊利亞特》(Iliad)說她和愛美神Aphrodite一般的美麗,Aphrodite也即是羅馬神話中大家耳熟能詳的「維納斯」。 Euripides(西元前480年至前年))在他的《特洛伊悲劇三部曲》的第三部《The Trojan Women》中,說她是阿波羅神廟的祭司,因阿波羅愛上她,賜予給她預言的能力,又因她拒絕了阿波羅,後者不能收回賜予,只有懲罸她的預言永不令人相信。 按﹕有關她獲得預言能力有不同的說法,例如說,她和雙生兄弟Helenus在神廟祭祀慶祝,家人都醉了,自顧走掉,她和Helenus在廟中過夜。翌日,當家人司尋找她倆時,見到有神蛇為兩人洗耳,兄妹因而獲得了預知能力。但我認為,阿波羅求愛不遂的版本最佳。 由於她的美麗,在特洛伊戰爭時,好些勇士為了得其芳心而戰死,例如Othruoneus、Coroebus、美男子Eurypylus等。她預見木馬之內藏著敵軍,國家會戰敗,國人被屠殺,她會被阿伽門農俘虜,兩人更會遭到阿伽門農的妻子Clytaemnestra所殺害。然而,她的預言卻無人相信。城破後,倖存的婦女想及當初不相信她的預言,因而流淚,她則怨恨地嘲笑她們。她在死時,更預言將有人為她復仇,其後當然也實現了。 |
目錄 | 書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