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政權 1. 政權作為政治共同體 《維基百科》對「政權」的定義是﹕「在政府、政治和外交領域是指國家的政體的統治體制,或者特定的行政管理當局;在社會學範疇是指社會的制度,或社會的秩序。在政治上,一個政權是以一種政府形式產生一套規則,文化或社會規範等,它規範政府或機構的運作及其與之相互作用使其能統治人民。因此,政權也可指掌握國家主權的政治組織及其所掌握的政治權力,以維護對社會的統治和管理;通常國家政權(即國家行政管理當局)是國家的象徵,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國家機構,在一定的領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此外,這種能代表行使國家主權的政權又譯為政治實體。」 很多人會把部落、邦聯、聯邦、國家等等的政治共同體,稱為「政權」。然而,我們也知道,公司、慈善組織、黑社會、部族、政黨、軍隊等等,都是共同體,而且也均擁有很強大的力量。但這些,顯然並不能算是政權。 例如說,成立於2003年的「Triple Canopy」,是美國的一家私人軍事、安全顧問公司,2020年時有2.2萬名員工。相比起梵帝岡,2021年時只有1,825名國民,130名憲兵,「Triple Canopy」無論是規模,抑或是軍事力量,都是遠勝。它擁有的多個訓練中心的總面積,也大過梵帝岡。然而,梵帝岡是政權﹕它雖然不是國家,至少是聯合國承認的「觀察員國」,然而,軍事力量大得多的「Triple Canopy」卻不是政權。
2. Regime 通常,人們把「政權」譯成「regime」。我在網上略找了英文字典,《Cambridge Dictionary》的定義是﹕「某種政府,或某種制度下的政府。」(a particular government or a system or method of government.) 至於《Merriam-Webster》則給了4個定義,分別是﹕「1. Mode of rule or government. 2. A form of government. 3. A government in power. 4. A period of rule.」 的確,在某些情況下,「regime」可解作「政權」,例如「change the regime」便可譯作「改變政權」。可是很明顯,在中文,「政權」並不等於《Cambridge Dictionary》說的「政府」,也不等於《Merriam-Webster》說的「統治模式、政府形式、掌權政府、統治時間」。或許甚至可以說,「regime」只是硬譯,在英文,也許並沒有一個相應的名詞,能譯出「政權」的真正意思。 那,究竟甚麼是政權呢?
3. 政權的定義 我在本系列「名詞定義」的專著中,講過在現時國際法下的「國家」的法律定義﹕常住人口、界定的領土、政府、與其他國家建立關係的能力。在這定義下,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雖然(直至執筆時)並沒有國家承認,北塞蒲路斯共和國雖然只有一個國家承認,我們可以不承認它們是國家,但卻不能不承認它們是「政權」。 換言之,相比起「國家」,「政權」的定義,至少可以先拋開「與其他國家建立關係的能力」這一點,不用理會。 或者我們可以用另一個方式,宏觀地說﹕「國家」是已登記了的政治共同體,好比在公司註冊處註冊了的有限公司,又或者是註冊了的社團。至於「政權」,它可以是註冊了,也可以沒有註冊,例如無牌經營的小生意,又或者是政府所不能管治到的黑社會,都是實質的存在,只是沒有在政府有登記而已。 簡單點說,「國家」必然是「政權」,但「政權」不一定是國家。 現在又回到最基本的問題﹕究竟甚麼是「政權」呢? 我的答案是,「政權」以兩個字組成﹕「政」和「權」。在這裏,「政」是「政府」,「權」是權力,換言之,誰有「權力」擁有「政府」,誰就是「政權」。這說法可能太抽象,用「人話」來說,「政權」就是擁有「政府」的人或共同體。 至於甚麼是「政府」,亦是在《名詞定義》這書中,會有舖陳分說。
4. 誰擁有政權? 如果說,「政權」就是擁有「政府」的人或共同體。這說法實在含糊,如果用人話來說,究竟是甚麼意思呢? 要回答這問題,我會用例子去說明﹕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會說成「共產黨政權」,也即是說,擁有這政權的是共產黨。 英國王室是來自德國的兩個家族「漢諾威選帝侯」 (Electorate of Hanover)和「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Sachsen-Coburg und Gotha)的聯姻結合,後來因一戰時,英國與德國戰爭,為了在政治上釋去國民的疑慮,免得英國人認為兩國王室會因親戚關係而私通勾結,出賣本國利益,因而改名為「溫莎王室」(House of Windsor)。這名字來自他們家族擁有的一個城堡,名為「Windsor Castle」,位於英格蘭東南部區域的「Royal Borough of Windsor and Maidenhead」,面積4.5萬平方公尺,是現時仍然有人居住的最大住宅。 至於像美國這種國家,其「政權」究竟是由誰來擁有呢?有關這一點,後文的「主權」會有分析。 如果我們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說法,也許可以稱為「資產階級政權」,因為它是由資產階級控制的。這種說法的好處是,把「政權」的擁有者稱為一個「階級」,彈性很強,可以用來解釋很多現象。但缺點也是,當彈性太強時,解釋也就太過模糊,不夠精確,不像由單一政黨、單一家族去擁有那麼直接易明。然而,說一個政權是「由資產階級」所擁有,這種說法,確實可令我們得到一些信息,對這政權的本質有著一定的理解。
5. 政權延續的定義 任何事物,只要時間長久,必然有著改變,共同體也不例外。我們且以公司來作說明﹕股東、管理階層、員工、資產、公司名字等等,都會改變。 成立於1930年的美國公司「Enron」,2000年的營業額達到1,010億美元,擁有2.1萬名員工,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力、天然氣以及電訊公司之一,但卻在2001年破產倒閉了。由隋文帝楊堅於581年成立的隋朝,到了619年,其曾孫楊侗被殺,國家滅亡,天下大亂,直至9年後,方由李淵的唐朝統一中國。 像「Enron」和隋朝這些共同體,轟轟烈烈地滅亡,當然是毫無疑問的完結了。可是,正如前文所說,一個共同體,或者具體地說,只是局部改變了,它算不算是滅亡了,抑或算是被延續了呢? 齊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姓「姜」,相信是因為其開國君主和其軍事班底是羌族的關係。再說在西元前671年,陳國內亂,其君主陳宣公的兄弟公子完逃到齊國,改姓「田」,皆因「田」和「陳」的讀音差不多。到了前545年,田完的四世孫田桓已成為了齊國的實際控制者。前391年,田完十世孫田和把齊康公姜貸放逐到海島上。 5年後,田和自立,是為「齊太公」。所謂的「太」,即是「最大」,「齊太公」就是「齊國最大的家長」。這是死後才封的諡號。這諡號明顯表示,他就是一個新的齊國的始創祖宗。當年齊國的開國君主,也即是《封神榜》傳說中的姜子牙,其諡號就就是「齊太伯」。 以上個案好甚麼不變,但其實是等於改變了大股東控股權。 曹操(155年至220年)是《三國演義》中無人不識的奸雄。當時的皇帝是漢獻帝 (181年至234年),但曹操卻掌握了實際大權,還把漢獻帝的親信,如楊彪(142年至225年)、董承、孔融等人,不是削權,就是殺掉,並換上自己的班底。 以上個案好比甚麼都不變,其實只改變了管理階層。 盤庚是商朝中後期君主,存在年間大約在西元前1300年。商朝應該是遊牧民族,常常遷徙首都。盤庾當上君主,當時國都位於「奄」,即今日的山東省曲阜市。盤庚決定把首都遷往「殷」,即今日的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由於在20世紀初期,在這裏發現了商朝遺跡,此地即成為全國有名的考古勝地。《尚書》有3篇名為《盤庚》的文字,記載此次遷都。 以上個案是甚麼不變,只改變了領土位置,好比一間公司的股東結構和管理階層不變,卻改變了資產和業務。 1616年,女真族的首領努爾哈赤(1559年至1626年)稱汗,改國號「金」,尊號為「覆育列國英明皇帝」。按,「汗」即是「皇帝」的意思,這尊號其實只是中文譯名。由於在1115 年至1234年,女真人曾經成立過一個「金國,努爾哈赤的「金國」因而被稱為「後金」。 10年後,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1592年至1643年)繼位。1634年,他打敗了蒙古的林丹汗(1592年至1634年),2年後,他把國號改為「清」。 這好比公司的股東、管理階層不變,但卻改了名字。
6. 政權=產權 那究竟改變了甚麼,才算是改變了政權呢? 1911年,中國革命成功,清政權由中華民國取代,但管理階層,在政治上,我們通常稱為「統治階層」,大致上仍然是由清政府的班底繼續統治全國,只是混合了一部份參與推翻清政權的革命黨人。另外還有一些革命黨人因不服這中華民國政府,在南方另外建立一個同名的中華民國政府,與北方政府對抗。 由於北方政府的統治階層主要來自清朝的北洋軍的將領,因此叫作「北洋政府」。在南方,革命黨人重新組合,是為「國民黨」,成為了統治階層,因而名為「國民政府」。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成功,統一全國。它雖然把統治階層的班底全都換了,但仍然沿用「中華民國」這名字。 1923年,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共同建立「革命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全體中國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國民黨。1927年,北伐成功了一大半,國民黨突然翻臉,4月16日發布了《國民政府通緝共產黨首要令》﹕ 「共產黨竊據武漢,破壞國民革命之進行。數月以來,肆行殘暴,叛黨叛國,罪禍貫盈,最近實施賣國之外交,犧牲國權,以取悅於帝國主義者;又復爪牙四布,荼毒民眾,使湘鄂兩省演成大恐怖,我先民固有之美德,數千年所恃以立國者,亦皆敗毀無餘。綜其所為,禍有甚於洪水猛獸;瞻念前途,不寒而慄。政府奉行先總理之遺教,誓竭全力,期三民主義之實現。唯慾建設獨立平等之國家,必先撲滅一切反革命之勢力。共產黨圖謀傾復本黨,逆跡昭著,中央監察委員會舉發,並致訓令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於最短期間,亟清叛亂。」 從此兩黨成為誓不兩立的死敵。儘管1936年至1945年,表面上曾經攜手對抗共同敵人日本,但實際上是面和心不和。日本戰敗後,兩黨迅速反面,中國陷入內戰。 1949年,共產黨的解放軍打敗了國民黨軍隊,統一了中國大陸。當時它有兩個選擇,一是繼續沿用「中華民國」的招牌,即是內戰只是兩黨相爭,好比國民政對對北洋政府的勝利。然而,共產黨卻選擇了另外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很明顯,這是改變了政權﹕從國民黨政權變成了共產黨政權。 由此可以見得,「政權」是科學/生物學上的存在,也是法律的存在,它指的是統治階層對共同體成員的統治權力。換言之,這代表了誰擁有這政治共同體,也即是說,誰享有其產權。 如果按照以上定義,前文舉的個案﹕齊國雖然沒改國號,可卻是改變了政權,從「姜氏政權」變成「田氏政權」。曹操雖然是控制了漢室政府,可是卻並沒有改變其政權。他的控制,只好比公司大股東把控制性股權按揭給金主,雖然實質上,公司是被金主所掌控,可是一天沒轉名,一天公司仍然是由原大股東所擁有。至於「盤庚遷殷」和「皇太極改國號」,則不算是改變了政權。 |
目錄 | 書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