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0.4 ![]() 恆星以高溫來抵抗引力收縮,但當其物質融合成鐵,鐵的核束縛能最小,聚變再也無法產生能量,反而要加入能量,才能融合成更重的物質。因此,鐵以上的重元素只能通過裂變方式,才能產生能量。到這時候,恆星抗拒不了引力收縮,會開始坍塌。 坍塌的結局則視乎恆星的質量。 太陽的質量是2×1020千克,當恆星的質量是太陽的4倍至8倍,因核聚變產生的離心力便會突然消失,令它發生大爆炸,名為「超新星爆發」。極高的溫度令原子再度融合,爆炸的過程把大量的物質拋出星體之外。在宇宙,所有比鐵重的元素都是經由此過程產生,我們在地球見到的重元素,其實是星體死亡後的殘骸。 星體的一生不斷減少質量,核聚變是一項,超新星爆發又是另一項。所謂的「Chandrasekar’s Limit」,指的是超新星爆發後—或質量不足以引發爆發—剩餘質量在太陽1.4倍以下的恆星,將會收縮成為地球大小的「白矮星」,當它剩餘的能量也幅射殆盡,便不再發光,又冷又暗的「黑矮星」是它們的最後下場。太陽系有一成的恆星將會變成白矮星,包括太陽在內,但這是50億年後的事,而由白矮星變成黑矮星,也需要數十億年。
比較大質量的恆星,即是坍塌前質量在太陽質量1.4倍至3倍,這質量下的重力大於質子和電子的電磁斥力。因此,質子和電子會簡併成一起,變成中子,由於中子不帶電荷,互相不帶斥力,因此可以更緊密,星球遂變成了由中子組成的「中子星」,密度高達到每米3重1.5×1015千克。如果重力再大,中子的內部結構也不能維持,分解成為夸克,是為夸克星。 至於坍塌前質量達到太陽的3倍以上的恆星,則連中子也不能抵抗其引力坍塌,質量將塌陷成一點,正如牛頓力學理論所言,引力作用與距離成反平方比,距離中心點越近,引力以平方級數上升。理論上,在到達最中心的一點時,距離 = 0,結果一定是引力 = ∞,這引力無限大的點稱為「奇點」,是數學概念的點,它是不佔空間的,這就是「黑洞」。當然,數學只是模擬,在真實的宇宙,無限小的奇點不可能存在,物理學的計算常常出現無限大,研究人員無奈只能使用一種叫「重正化」的做法,即是把兩個無限大符號互相對消。在數學上,這是荒謬的,因為無限大不能互相對消,但在實際應用上,倒還真管用。奇點是令物理學家頭疼極了的概念,大名鼎鼎的霍金則引入了更複雜的概念,稱為「虛數時間」。它證明奇點並不存在,但這想法仍未被普遍承認為主流。 正如創造出「黑洞」這名詞的John Wheeler所言:「黑洞無毛」。當物體成為黑洞,光跑不出來,原來的信息也喪失殆盡,你不可能知道它在成為黑洞之前,究竟是核電廠、太空船,還是星體,也可能它只是一個垃圾場。黑洞唯餘的信息只有三項:質量、電荷、角動量。空間和時間將喪失其本質:時間變成無限,空間變成零,溫度是2×10-8,與絕對零度差不了多少。 物質能成為黑洞與否,端賴其是否到達了「Schwarschild radius」這臨界點。當它的質量和密度比例到達了「Schwarschild radius」﹕r = 2GM/c2,便將變成黑洞。地球的Schwarschild radius是0.9厘米、太陽的是3千米 — 這表示,如果把地球壓縮成半徑0.9厘米,把太陽壓縮成半徑3千米,兩者將變成黑洞。幸運地,這種壓縮需要極大的能量,現在的宇宙並不具備這種條件。但在宇宙的初期,那時的空間比現在小很多,物質靠得很近,引力作用也很大,不排除那時會產生了大量的微型黑洞。 |
目錄 | 書籤 |